集聚专家智慧 共谋高质量发展
——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2023年度全体会议召开
11月21日,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2023年度全体会议在广州召开,4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共聚一堂,围绕能源科技、战略与经济、数字电网等方向,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西电东送可持续发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等积极建言献策,探索国资央企如何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排头兵作用,加快实现能源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此次会议聘任专家委员会第五届兼职委员78人,其中国内外院士31人,并设立能源科技、战略与经济、数字电网3个分委员会,更好发挥专家委员会作为南方电网公司“智囊团”、“参谋部”的作用,提升公司战略研判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让更多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表示,目前,我国能源与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有力地推动了智能电网与能源网的融合进程,开展了一批多能互补和增量配电网示范项目的建设。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中国需通过能源技术革命,促进能源供给向多元化发展,能源利用趋向综合高效,能源消费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能源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蓬勃发展,为能源转型提供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撑。聚焦中长期能源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南方电网公司围绕新型储能、新型能源产业等领域,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创新技术供给,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6月21日,南方电网公司发起组建的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广州成立,以突破新型储能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针对如何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康重庆表示,新型储能的作用仍未被充分挖掘,参与电力市场仍面临挑战。迫切需要全面认识新型储能价值、合理规划布局、优化运行控制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程时杰就中国用户侧电碳核算体系构建研究作了分享。他提到,当前我国用户侧电碳核算方法存在直接碳排放监测难度大等问题,核算结果难以被碳市场及国际标准认可,对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给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带来了阻碍。因此,亟需深入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用户侧电碳核算体系,提高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以用户侧推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保障。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喜瑜表示,南方电网公司于近期发布了数字电网大模型,对大模型的研究、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建议未来数字电网大模型发展吸纳更多的产业链企业参与,面向更多更专业的领域发展。会上,院士专家就服务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作了分享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余贻鑫提到,我国风能和太阳能的储量十分丰富,但是这些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不稳定特征,为电力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电力系统必须革新,建立能够适应这一需求的新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名誉院长邱爱慈表示,安全充裕是新型电力系统五大特征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既有来自内部的挑战,也有来自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挑战。要发挥产业带动环境的效应,通过弹性电网技术等研究提升电网的战略合作能力,提升其安全可靠性。在基础技术之上,通过对区域电网进行建模仿真评估,就如何提升电网的弹性能力、配置资源能力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加快数字电网建设,通过支撑电网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升能源电力安全保障能力。截至目前,南方电网公司已上线大湾区电力数据洞察产业分析等60个对接数字政府的应用,精准助力政府数字治理;布局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加速数据合规流通,深化赋能数字经济。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院长、教授唐文虎表示,传统电网迫切需要运用新一代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虚实同步的数字孪生电网智慧运行平台。数字孪生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形成硬件和软件在实体和虚拟里的相互映射,实现实体电网在“时间-空间-状态”多维度、多时态的精准实时映射和计算推演,成为电网数字空间的重要载体和引擎。目前,贵州电网公司信息中心将“数字孪生”场景移植到自主可控架构的超算平台运行,与原有运行平台相比,主要功能运行速度提升45倍,有效促进了数字孪生应用的运行效率和实际应用。电网数字孪生技术该从何发展?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提出了利用数字孪生预测电力需求的建议。他认为,当前电网数字孪生技术主要应用于全景监控、智能巡检、实时仿真、智能预警等电网运维方面,建议可增加电力需求应用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比如尝试以数字孪生来计算输配电损耗,适应未来分布式能源网络。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科院名誉院长周孝信看来,提高系统灵活性以应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相关挑战,是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迫切需要。周孝信表示,近年来,南方电网在网架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根据资源禀赋特点,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南方区域在海上风电、核电、天然气发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未来,南方区域分布式能源建设将大有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积极融入全国电力生产布局,深化澜湄等区域能源电力合作,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促进清洁能源跨区域优化配置,共同努力将澜湄区域打造成为跨国电力合作交流最富成效的样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提到,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大势所趋。南方电网的好顾客在哪里、市场在哪里、服务就在那里。如何“走出去”“融进去”,真正成为全球性公司,是新形势下南方电网需要研究的一个大问题,未来如何以创新思维破局是一篇大文章。同时,南方电网应在新形势下继续推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能力的提升,推动产品、服务、人才、市场等国际化能力的提升。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认为,当前全球电网建设和智能化升级改造蕴藏巨大潜力,以南方电网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仅在特高压、大容量、长距离跨区域送电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在全产业链技术上也具有竞争优势。要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首先要聚焦主业,积极助力“一带一路”电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其次要发挥对外设计咨询的引领作用,推动标准、设备产品共同“走出去”;还要推动投建营一体化发展,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定要有长远打算,不仅要有长期技术储备,还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建议南方电网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对基础的支持,就是投资长远和未来。同时,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实践探索,比如可否考虑将海南全岛率先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的创新示范区。除了实现科技创新的实验示范,更重要的是把海南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窗口,一张金名片。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
当前科技攻关范式正在发生变化,从基础理论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工程应用示范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为了适应新的技术科研需求,首先要采用以组织需求场景加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模式,加速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其次要依托现有联合研究院的平台,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合作,比如联合培养工程博士等,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案的建设,实现科技和人才教育的统筹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咨询委员
联合国秘书长高级别咨询委员会委员
面对第四次工业化浪潮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冲击,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抓住机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引领性作用,是当前国有企业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建议南方电网深化对外合作,让国有企业所具备的先进技术、装备、经验、知识,服务于世界广大国家的共同需求。同时,聚焦创新,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保持在新技术、新产业上的优势。
中国能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电力系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建议发挥电力规划的引领作用,以电力为核心统筹谋划全能源行业各能源品种的发展,强化电力规划对生产力结构、布局的引导,实现全社会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加快建立贯穿产供储销各环节的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并融合创新链的能源电力规划体系,实现大系统视角下的全局规划;推动电力行业内部源、网、荷、储四端协同,实现系统保障性资源与调节性资源的统筹规划。同时,以规划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华为电力数字化军团总裁,数字技术专家
“全感知、全连接”是物理电网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配电网点多面广,数字化程度较低,是下一阶段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推进目标。目前,华为正在探索基于电鸿的电力物联网数字底座及生态构建,在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层面,开展设备交互、数据管理、连接和运维技术研究,实现电力物联系统的自主可控、设备的敏捷接入、云边协同和智能运维。
作者:黄雅熙 潘秋杏编辑:张 正校对:邹春蕾
(本文内容来自国家电网报。本号所刊发文章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无商业用途,向原作者致敬。因某些文章转载多次无法找到原作者在此致歉,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本文仅供学习交流、我们注重分享,勿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