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共创未来
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举行
9月23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在河北崇礼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何报翔,河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王正谱,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出席论坛并致辞。世界能源理事会总干事兼首席执行官安吉拉·威尔金森发表视频致辞。
何报翔在致辞中指出,电力行业是践行“双碳”目标的排头兵、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主力军,本次论坛契合时代发展潮流,呼应国家战略需求,希望与会嘉宾深入探讨,共绘能源绿色转型新蓝图,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电力贡献;共筑开放包容的产业链供应链,为保障能源安全作出电力贡献;共育电力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电力贡献。民革中央将继续立足国家发展大局,聚焦能源领域深耕专研,积极建言资政,助推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王正谱在致辞中指出,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既是落实国家战略、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瓶颈制约、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持续推动电力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变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源转型成效显著。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充分利用此次论坛,进一步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共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向“绿”而行、向“新”转变、向“高”迈进。
宋宏坤在致辞中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举措,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要聚焦“九大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把握“十五五”关键期,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杨昆在欢迎辞中指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各方深入合作、共谋共策,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为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入交流、携手创新、互惠共赢,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同志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还发布了“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认证”“零碳园区认证”“2024年中国电力碳足迹因子研究”“电力碳足迹标准”“电网工程建设碳排放指标”等多项成果,公布了“中国绿色电力消费TOP100企业名录2025”,发布了国内首个发电天然气价格指数——中国发电天然气价格指数(CEGI)和“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论文集及案例集”。
据悉,本次论坛以“绿色发展 共创未来”为主题,同期举办了水电数智化、电气化发展等17个平行论坛。来自政府部门、电力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国际组织的专家及代表,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前沿实践与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提前6年实现承诺目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从“蓝图设计”迈向了“大规模施工”。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换挡提速?9月23日,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路径。
电力行业是践行“双碳”目标的排头兵,也是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主力军。随着2030碳达峰目标的临近和电力消费的较快增长,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紧迫性突出。
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在致辞中指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通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可以有效促进各能源品种清洁高效利用和协同发展,更加全面深入地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去年8月,《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印发,重点开展电力系统稳定保障、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等9大专项行动,助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为更好地推进行动方案落地,国家能源局构建了行动方案+实施方案指导意见、试点推进的“1+3”工作体系,配套出台了“4个实施方案和1个指导意见”,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和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并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支持资金超过150亿元。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广大能源电力企业的共同配合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其中,发电装机容量总计36.7亿千瓦,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4亿千瓦,有效应对了今年7月、8月用电量2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的历史最大负荷,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安全可靠。
同时,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速,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今年前7个月,市场化交易电量3.59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超过60%,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电价始终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此外,“人工智能+”持续发展,电力数智化水平提升,系统灵活性与安全性大大增强。“光明”“大瓦特”“擎源”“华智·智新”等行业大模型不断应用,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近年来,电力行业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标志性工程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清洁低碳转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致辞中说。
伴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21亿千瓦,占总装机的60%;其中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6.8亿千瓦,绿色电力占比持续提升。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庞骁刚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经营区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增长134.7%,占总装机的比重从42.6%提高到59.8%,其中风光新能源装机13.5亿千瓦,占全球40%左右,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今年1~8月,国网经营区新增风光新能源装机同比增长63.6%,新能源新增发电量达到新增用电需求的1.2倍。”庞骁刚说。
作为推进“双碳”工作的关键主体,能源电力央企在发展能源电力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始终走在前列。
截至2024年底,央企风电、光伏发电并网容量7.8亿千瓦,接近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5%。其中5家中央发电集团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合计突破5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近36%,有力支撑了我国能源电力安全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指出,锚定“双碳”目标,中国华能持续加快电源结构转型。“十四五”期间,中国华能新能源装机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5年实现规模翻两番,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表示,目前,大唐集团在役在建百万、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超过20个,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49.7%,较2020年提升了11.5个百分点。
伴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我国煤电节能减排水平也不断优化。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95%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2024年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已降至302.4克/千瓦时。
吕军表示,“十四五”以来,大唐集团新建清洁高效煤电402万千瓦,实施“三改联动”9240万千瓦。
“‘十四五’以来,我国电能替代纵深推进,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未来,随着电、氢、氨、醇等融合替代加速推进,用能清洁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叶向东表示。
从探索推进到落地实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经走过了不凡历程。尽管绿色电力正在向生产、生活各领域加速渗透,绿色转型加速演进,但一些问题仍为整个行业所关注。
“面对‘十五五’,我们在看到取得成就的同时,还要有非常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冷静地分析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保供、可靠性、降碳、安全、灵活支撑电源不足等方面依然是整个电力行业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徐树彪指出,当前,我国能源行业的系统调节能力仍面临考验,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挑战大,出现时空错配,亟须系统化的消纳方案。与此同时,绿色循环链条存在断点、消费侧资源沉睡,“源网荷储”协同缺乏关键支点。
据了解,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飙升,2024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过18%,如此高比例的新能源接入,需要更稳定的基荷电源及更强的灵活调节能力。
“十五五”时期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承上启下、攻坚突破的关键五年。与会嘉宾认为,要以“十四五”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成就为基础,厚植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底色,统筹源网荷储各侧,从全系统角度协同推进电源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迭代。
展望“十五五”,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冯来法表示,要坚持新能源规模化与煤电清洁化协同推进,以清洁低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的新一代煤电建设助力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
“既抓电力供应绿色转型,创新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又积极推动终端电气化装备升级,引导培育可调可控的用户侧负荷资源。针对尖峰供应能力不足等风险,加强支撑性和灵活性电源保障、电力安全稳定技术保障、电力防灾应急保障,以全局要素保障守住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充裕底线。”冯来法称。
围绕电网侧建设,庞骁刚表示,“十五五”时期要保持高强度投入,提升电力系统保供能力和运行效率。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外送通道建设,超前谋划好、建设好配电网,以更好满足分布式及各类新型用电主体的便捷接入需要。